3月5日,第62個“學雷鋒紀念日”如約而至。從社區義診到助農興產,從紅色宣講到生態保護,從城市到鄉村,從校園到軍營,以文明實踐為筆,以雷鋒精神為墨,繪就出一幅幅溫暖人心的時代畫卷。
志愿微光匯聚星河
清晨的銀川市金鳳區第三十六小學,書聲瑯瑯,一場特殊的“開學禮”正在舉行。1600余冊圖書、600余件文體用品整齊碼放在操場中央,銀川市青少年志愿者協會與銀川博文小學的志愿者們為孩子們建起“雷鋒圖書角”。當日,“青少年志愿者協會金鳳區第三十六小學分隊”正式掛牌,300余名學生接過隊旗,誓言爭做新時代“追鋒少年”。
銀川市興慶區清廉廣場,寧夏醫科大學學生咸永花的義診攤位前排起長隊?!鞍⒁?,您平時可以多練八段錦!”她一邊為老人按摩肩頸,一邊講解養生知識。不遠處,銀川市學雷鋒服務中心的志愿者的義務理發攤位上,銀發老人對著鏡子露出滿意笑容。
“張阿姨,我們又來看您啦!”一聲親切的呼喚,讓獨居老人張蘭香心里暖乎乎的。這是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福通社區“五福暖陽”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又一次入戶走訪。張蘭香子女都在外地工作,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就像她的親人一樣,定期來陪她聊天、幫忙打掃衛生、買菜購物。
“雷鋒精神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,而是流淌在街巷的溫度。”黃河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季平說。目前,黃河東路街道18個村、社區現有92支志愿服務隊,1.3萬余名志愿者,每年累計開展便民服務、文化活動、基層治理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300余場次。
自3月2日以來,銀川市已開展理論宣講、健康義診等活動19場,青年志愿者走進特殊家庭開展反詐宣傳、家庭教育,用“微服務”托起“大民生”點點志愿微光。
15分鐘圈里的民生溫度
“雷鋒精神不是一句空話,要體現在日常的點點滴滴里。”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紅旗社區黨群服務驛站內,81歲的老黨員魏士美翻開泛黃的筆記本,向年輕志愿者講述第一次學習雷鋒日記的往事。與此同時,石嘴山市33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同步開展主題活動,千余名志愿者在“15分鐘便民服務圈”內架起連心橋。
在平羅縣姚伏鎮蔬菜大棚,科技志愿服務隊隊員蹲在地頭,手把手教農戶防治病蟲害;在石嘴山市惠農區抗戰老兵家中,39家單位聯合送來的慰問品堆滿茶幾,謝永靜四姐妹講述孝老故事,讓在場者無不動容。在大武口區“暖新加油站”,外賣騎手王磊接過裝有保溫杯、護膝的“加油包”,驚喜地發現電動車也被免費檢修了。“這些關懷讓我們跑單更有勁!”他笑著豎起大拇指。數據顯示,石嘴山市累計服務群眾8000余人次,家電維修、急救培訓等78項服務清單,寫就新時代的“雷鋒答卷”。
20載“蘭花”香沁塞上
3月4日的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小區石榴籽廣場,掌聲如潮。在“蘭花芬芳”熱心小組志愿服務隊成立20周年成果展上,“七一勛章”獲得者王蘭花深情講述過往經歷,并將手中的“接力棒”交到青年志愿者丁有輝手中?,F場公布的數字震撼人心:32.45萬名注冊志愿者、化解7500件民生難題、募集150萬元善款……“20年前我們7個人在社區調解糾紛,如今志愿者力量已如星火燎原?!蓖跆m花的聲音有些哽咽。
從“7朵”到“32萬朵”,吳忠市處處綻放“蘭花”。這份傳承的力量正在迸發新活力:活動現場發布的“黃河守護者”“銀發數字課堂”等十大志愿服務品牌,展現著吳忠志愿服務的專業化轉型。
吳忠市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介紹:“我們累計培育各類志愿服務品牌項目300余個,40個品牌項目在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摘金奪銀,志愿之城、好人之城已成為吳忠最亮名片!”
紅色基因激活治理新篇
3月5日,西吉縣吉強鎮錦繡社區啟動“專業社工+志愿服務”融合項目,“我志愿踐行雷鋒精神,共建幸福家園!”志愿者的誓言在山城回蕩。居民王鵬擠在人群中拍照發朋友圈:“這些‘紅馬甲’讓我想起紅軍幫扶群眾的故事,我也要入列!”
這樣的精神共鳴在固原市處處可見:消防支隊聯合團委重走長征路,在雷鋒精神學習館開展安全宣講;在全民健身中心,固原市中心血站、涇源縣紅十字會聯合組織的“學雷鋒”無償獻血志愿服務活動上,涇源縣公安局民輔警積極參與;原州區三營鎮村民家中,科技志愿者指導肉牛養殖戶配制飼料。“我們將志愿服務融入基層治理、生態保護、文化傳承引領,形成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的濃厚氛圍?!惫淘形拿鬓k負責人說。在“學雷鋒”志愿服務期間,固原市共舉辦45場次活動,3000余人參與,詮釋著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生動實踐。
黃河岸邊的軍地協奏曲
3月4日,黃河岸邊,中衛市“保護母親河”行動現場,迷彩綠與志愿紅交相輝映,駐地官兵與退役軍人、地方青年等百余人共同開展“保護母親河 軍地在行動”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。
駐地官兵還到托養院開展敬老愛老志愿服務活動,為老人義務理發,到中衛市第四小學為師生講述雷鋒助人為樂事跡,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雷鋒精神。
“盡管我已經離開了軍營,但我仍然會保持軍人的優良品質,繼續服務社會?!痹谏称骂^區濱河鎮陽光社區,退役軍人李宗泉說。
中衛市以“學雷鋒 文明實踐我行動”為主題,策劃開展了“十個一”活動,包含文化惠民盛宴、追“鋒”故事分享活動、“詩教中衛”小課堂、文明旅游故事分享會、“中衛好人會客廳”交流分享活動、大型“公益市集”等,形式新穎獨特,吸引了眾多群眾積極參與。
當無數“微行動”匯聚成河,塞上大地便升騰起直抵人心的溫暖。正如海原縣青年志愿者穆曉蝶所言,“把根系扎進實踐沃土,青春必將在基層閃光!”這場覆蓋全區的“學雷鋒”行動,不僅是對雷鋒精神的深情禮贊,更凝聚起建設美麗新寧夏的磅礴力量——因為,每個人都是雷鋒傳人,每處熱土都是精神家園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強永利 焦小飛 龔依然 李霞霞 郭小立 見習記者 彭 斌 楊月兒)